虽然来得很晚,但总归是有了。个人的经历乏善可陈,只记录下这一年里产生的想法。过去留下的文字代表过去,现在可以留下文字来评判过去,现在也会成为未来的素材。只要能留下文字,就能找到变化的踪迹。这些变化的想法能让人为更为完整的自己,逐渐拼凑成“我”。可能从某一年开始,个人的想法就不再会有大的变化,一个人就这样“固定”了下来。

网络上的踪迹

发表在互联网的信息有可能再也无法抹去,可能会久远地留在某个地方。它们可能会像刻在石碑上的文字一样,经过漫长岁月之后还能清晰可见。我们表达的情绪、发表的看法、留下的影像资料可能会像现在考古学家发掘遗迹一般被我们的后人所揣摩。我们留下的数字资料可能已经被当代的某台计算机所珍藏,即便我们已经把源头删去都无济于事。例如,互联网博物馆会把各式各样的网页存档起来。

只要是发表在互联网上的信息,不论是公开还是“自己可见”,都要默认它将会被全世界看到。可能会被人看到,也可能会留在大语言模型的亿万参数之中。

写作的能力

学习一门自然语言的时候,会发现写作比较困难。写作是一种创作,可以是依照阅读积累起来的文字规则的运用,也可以是个人想法的平铺直叙。一篇有目的性的文章一般要围绕一个主题,文章的内容从各方面来论证这个主题。语言文字是表达的工具,我们想要表达自己想法时,要依赖一门语言的规则,这样才能让别人理解。没有逻辑的文字输出就像猴子按键盘想要打出莎士比亚文章一样荒谬。

很少能够静下心来,完全出于个人意愿地写作。写作也需要练习,真到想写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的文字组织能力不足以支撑起自己表达想法的欲望。我会觉得文字工作者能够按照正统的语言规范撰写文稿和文学作品是一种令人骄傲的才能。

在这个时代,人们的沟通偏向于简单化、娱乐化。正统的语言规则被无视,新的网络语言规则像是一种暗语,或是对文字的蹂躏。被这样的文字影响之后,人的语言能力会被同化,丧失了有逻辑表达自己思维的能力,从一个会十八般武艺、琴棋书画诗酒茶的人退化成只会吃东西的动物。人和微观粒子一样,不喜欢复杂,只想保持在能量最低的位置。但如果人不给自己创造一些困难,将自己锻炼得更“复杂”一些,那就真和基本粒子无异了。

希望我们都能经常创造出一些比较长的段落,表达自己对待事件的分析和看法,而不是完全引用他人的文字。往往这些文字才能够真切地表达我们的情感,有声有色、栩栩如生。只要能把内心的感受和想法准确地描述出来,那将会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多加练习,把能够描述人类面对各种情境产生反应的文字灵活地运用起来。变得复杂,变得独特,保持准确表达观点和描述事件的能力。希望我们在描述事件时没有情绪的发泄,在描述情绪时细腻生动。

而现在,大语言模型能比我们更准确地操纵文字,那我们作为人的独特性在哪里呢?

网络言论

在访问互联网成本越来越低的时代,人们可以自由地在这片不是法外之地的空间里发表言论,畅所欲言。更多的用户是消费者,信息的消费者。有些信息符合自己的观念,大加赞赏,大快人心;有些文字令人生厌,众矢之的,众口铄金。

人们发布自己的观点,很多时候只是为了满足表达的欲望,表达让自己感到畅快。观点输出之后,更能让人感到极乐的是自己的观点得到关注和大规模讨论,仿佛自己是意见王国的君主,看到自己的王国欣欣向荣后内心极大满足。持有相同意见的人乐见其成,异见者便要将其在各处施以批判,掀起惊涛骇浪。一些影响力广泛的个体的发言经常能得到大规模讨论,即便观众可能并不认可其输出的观点。这样的个体就以大家的注意力为食,不断生产原料,收获它的产物。

言论的内容是否经得起推敲不必义正言辞地将其批判反驳一番,或者对其背后的含义波风捉影,或者过分拥趸。外人看到的文字只能表达表面的含义,这些文字有效的条件我们不得而知,真要考究起来需要结合更多合理的设想。对能够引起人共鸣或同仇敌忾的言论谨慎共情,我们容易被欺骗。片面的真相不是全部,更何况是被添油加醋了的真相。就像大海中的小波浪没有推波助澜不会成为波涛,失去了关注的言论就仿佛不存在,我们的精力值得去关注更有价值的内容。

希望我们能生产纯粹的有趣和快乐,去描述生活和感受,去传播知识。

理所当然

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已经到来快要二十年了,仿佛能够接入这个网络的人才是一个现代人。逐渐地,这个访问互联网的入口正在被垄断,就像以往的一些企业垄断某个市场一样。一个开放的互联网只需要一个浏览器就能够获取和发布信息,现在我们往往需要使用 A、B、C、D、E……才能完成这些任务,仿佛这些手段是唯一的途径。ABCDE 可能是更高效组织信息的工具,但不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完成对 ABCDE 的复杂操作。

我们被已有的秩序规训了固定的思维方式,经常忘记了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只是理所当然地认为应该这样做。从来都是这样做的,还能有别的途径吗?希望我们有如“从来如此便对吗?”的思考,能够去理解理所当然的理,看看是不是真的那么当然。

世界是怎样运行的,是基于什么样的共识?世界本没有规则,没有秩序,只会遵守自然法则。动物是自由的,只会遵守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人类社会也有一套无形的秩序来约束社会成员。世界看似是一个每天都会规律运行的巨大机器,看似理所当然地运行,就像太阳每天都会升起一样。我们认识的世界是人类社会,这个社会由一个个具体的个人组成,每个个人为了各自的目的,依照一些规则执行的行为形成了社会秩序、国家秩序、经济秩序。

那世界为什么是现在的这个样子,现代社会为什么会发展成现在的这副样子?普通人对世界运行的方式知之甚少,对支持这个世界稳定运行的产业、分工感到陌生、遥远,常常被局限于自己的眼界之中。我感受到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是通过软件看到的互联网的样子,是里面人们发布的各种言论的样子,还是我今天遇到的人给我的直观感受。我也许能够跟上我这代人的潮流,不同职业、阶层的人感受到的流行文化是不一样的。我们受到别人行为和言论的影响,我们生活在自己所能理解的被简化了的社会秩序之中,在有限的生活方式之中重复。

每个人行为是其愿望的体现,而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活动往往只是几个个人的决定产生的,整个社会环境也由他们决定,他们拥有影响人类社会的能力,其余的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们可以有这样的能力。世界可以这样,秩序也可以那样,但这些人选择成为这样,并试图影响他人遵照他们的意愿将社会塑造成他们想象中的模样。人们如果不愿意,秩序并不会这样改变。只是人们愿不愿意并不由简单的个体利益关系决定,人们畏惧潜在的暴力力量,因而选择加入。加入的人多了,这股力量变得强大,有了压倒性的优势,一种稳定的秩序便产生了。

健康的秩序

有了秩序,社会就可以稳定发展。可是有的秩序并不能够代表广泛的利益,或者只是看上去自由、民主、开放、包容。实际上可能是道貌岸然,只是刚好没有太过分,大部分人还是可以在这样的秩序下凑合生活。常人的朴素思考有能力察觉不合理的秩序,但种种原因使得人们不得不加入到这个秩序中去,成为强化这种秩序的一部分。一种理想化的模式是除非不得已,否则不去加入一种不合理的秩序。然而现实很残酷,这样的选择需要勇气。

希望我们可以有选择的机会,去加入到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之中。

服务者的地位

我们都想通过积累财富,获得一个体面的社会地位。社会地位的高低通过比较来感受,更多的财富可以通过交换获得更多的资源。财富可以购买物质,可以消费服务,生产物质的基础也是人的服务,人的劳动。优渥的生活条件,不错的社会地位,都离不开最基础的劳动者,特别是体力劳动者。他们承担的繁复工作是支撑社会运行的基础,一个健康可持续的秩序能够让所有劳动者获得合理的回报。但固定在一个社会位置的人难以接触到一个完整的世界,容易忽略提供基础生活保障的人的价值。

科技进步的现在,我们仍然需要真实的人来提供基础的体力劳动,机器人还不能替代人类完成基本的体力劳动。可能是我们的基础设施还不能够适应机器人的功能,现有的生活方式仍然依赖于人。这样的情况持续一天,处于“消费”地位的人就会对服务者颐指气使,人与人的平等就不会实现。处于各种职业的人都是某种角度的服务者,管理者没有服务者来执行只会失去价值,谁都不会更加高贵。

群体和个人

我们常常会为一个组织、一个群体冠上一种一致的、不会改变的意志,仿佛这个群体是一个人。这样的观念将人与人用几个少量的特征分割开来,甚至用不存在的特征作为依据。这种观念没有考虑到,或者不愿意去考虑人的复杂性、独立性,往往会带来矛盾和冲突,形成了一种对立。

另一种表现是认为自己和很多人处于一种想象共同体之中。一方面创造了凝聚力,能够以一个团体的力量完成个体不能实现的任务;另一方面,这也限制了个体的行为。一旦某个行为有违这个想象共同体的意志,就会遭到攻讦。这个群体的个体也有可能不断被强化“集体意志”,成为另一个群体厌恶的目标。这样的想象共同体往往是少数人创造出来的概念,为了达成某种目标,有时候这种目标是积极的,有时候是自私的。

我是一个群体,你若不是和我一个群体,我就不欢迎你,我要把你赶走甚至消灭。这种敌对很多时候不是势均力敌的竞争,而是一方专门针对另一方的欺压。民族就是这样一个共同体,这个概念曾带来过许多灾难,例如“民族社会主义”。

更理性的方式是指明具体的人,而不是“我们”、“你们”、“他们”。行事的人是具体的人,不在于其隶属的国家、组织。

只言片语